有网友感叹:那个曾高举自由、民主价值观的欧洲,如今为何如此堕落了呢——数十年来,“自由”是西方世界在全球叙事中高举的旗帜,是它们定义自身文明优越性与道德合法性的核心标签。
然而,当我们审视近期在经贸与科技领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一个日益清晰的图景浮现出来:那个曾经的自由市场与开放秩序的倡导者,正因自身竞争力的相对下滑与战略焦虑,一步步背弃其宣扬的原则。
欧洲,正在系统性远离它曾引以为傲的自由
这一转变的标志性案例,莫过于荷兰政府对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强力干预。这家虽注册于荷兰,但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的企业,突然被荷兰政府以《物资供应法》这一近乎冷战时代的工具,冻结了资产、业务与人事调整的权力。
理由是中国母公司的存在可能对“荷兰及欧洲的经济安全构成风险”。几乎与此同时,欧盟层面传出的风声则更具讽刺意味:布鲁塞尔正严肃考虑,强制要求在欧投资的中国企业向欧洲同行转让关键技术,以此作为市场准入的“门票”。
从半导体产业的精准围堵,到以行政力量强制撬动技术流动——居然准备直接要求中资企业转让技术。这哪是转让,分明是“抢”啊。这两起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链,彻底暴露当代欧洲在“自由”问题上的机会主义与双重标准。
悲哀啊,欧洲赖以繁荣并影响世界的自由市场原则,正迅速让位于以“经济安全”为名的保护主义。在安世半导体事件中,荷兰政府的行为绝非孤立的商业审查,而是欧盟整体战略转向的一个缩影。
它们不再相信开放的竞争,而是倾向于预先设定壁垒,将外来的、特别是来自中国的竞争者,先验地视为“系统性对手”和“安全威胁”。这种思维的蔓延,使得正常的商业并购、技术合作与供应链布局,都被置于地缘政治的有色眼镜下审视。
这一事件表明,欧洲所谓的“公平竞争环境”已名存实亡,萎靡了、死亡了。欧盟所筹划的强制技术转让,更是对自由市场经济核心原则——契约精神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公然践踏。
这无异于一种制度性的敲诈,它向整个世界宣告了:在欧洲,商业的成功不再仅仅依赖于创新与效率,更可能取决于政治权力的干预与独裁。
西方世界深层次的虚伪性与双标本质的集中爆发
回顾历史,美欧在拥有绝对竞争优势的时期,曾是“自由贸易”、“全球化”和“市场开放”最积极的布道者。它们将这套理论包装成普世价值,要求发展中国家打开国门,拆除壁垒,潜台词是:
在由我主导规则的游戏中,自由将确保我的永久领先。然而,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中国等新兴力量通过自身努力在诸多领域迎头赶上,甚至开始并行领跑时,这套“自由”的叙事便立刻显得沉重而不再合身。
于是,规则被重写。昔日被斥为保护主义的行径,如今被冠以“维护经济安全”、“确保供应链韧性”或“实现战略自主”的新潮名称。昔日它们指责他国强制技术转让,今日自己却将之视为提升竞争力的政策选项。
这种赤裸裸的“利则用,不利则弃”的实用主义,彻底解构了西方价值观输出的道德光环,揭示出欧洲所谓的“原则”本质上是服务于霸权利益的工具。
更进一步看,欧洲在“法治”和“价值观”的外衣下,进行着精密的利益计算。它并非简单地回到野蛮的保护主义,而是试图构建一套于己有利的新规则体系,并赋予其法律的形式——就是网友们调控的“量身定制法律”。
无论是援引冷战法律,还是酝酿新的投资审查框架,这些行动都试图在程序正当性的掩护下,达成战略性的排他目的。它将“自由”“民主”等价值观武器化,用作凝聚内部认同和划分“我们”与“他们”的政治边界。
当价值观从目的异化为手段,它就不再是照亮前路的灯塔,而是打击对手的棍棒。这种工具化的操作,使得欧洲在人权、民主等问题上的立场显得高度选择性,批判的矛头总是指向地缘政治对手,而对盟友的类似行径则保持沉默。
这种选择性本身就构成了最大的不自由
欧洲的这场转向,影响是深远而危险的,它标志着后冷战时代以全球化为特征的“合作红利期”正在终结,一个以阵营划分、技术壁垒和供应链脱钩为特征的“博弈风险期”已然开启。
欧洲的选择,不仅将阻碍全球科技进步与经济效率的提升,更可能将自身锁入一个创新停滞、竞争力进一步衰落的恶性循环。保护,从来都是弱者思维;真正的强大,源于开放的胸怀与竞争的勇气。
当欧洲亲手关上它曾经开启的大门时,它封锁的不仅是外部的竞争者,更是自身未来的无限可能——揭露的双重标准与虚伪性,足以让世人警醒: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自由”叙事,终将在历史的检验下露出其脆弱与空洞的内核。
最后,南生引用我国我国官媒的话语来结尾:请欧洲国家遵守市场原则,不要将经贸问题政治化,中方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的决心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