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芯片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交织成一幅复杂的图景,一场企业控制权与国际博弈正在安世半导体的董事会与工厂间悄然上演。
荷兰政府9月30日下令,要求中国半导体领军企业闻泰科技旗下子公司安世半导体一年内不得进行任何涉及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的调整。
紧随其后,荷兰企业法庭裁决将指派一位外籍人士拥有对安世半导体的决定性投票权。
就在荷兰采取行动后几天,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发布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国生产的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组件。一场围绕半导体产业的跨国博弈骤然升温。
荷兰的“四不”禁令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向安世半导体发出部长令,要求该公司及其全球30个实体在未来一年内,不得对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进行任何调整。
荷兰政府这一指令,几乎冻结了这家半导体企业的正常运营能力。
更令人意外的是,行政命令之后立即伴随着法律行动。10月1日,安世三位外籍高管——首席法务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运营官向法院提交紧急请求,要求暂停闻泰科技委派的CEO张学政的职务。
荷兰企业法庭的裁决异常迅速:10月1日立即暂停张学政职务,10月7日作出正式裁决,任命首席财务官Stefan Tilger担任临时首席执行官。
中国的反制措施
面对荷兰政府的干预,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国生产的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组件。
这一措施直指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生产的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组件,显示出中国政府在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与技术主权方面的坚定立场。
安世半导体迅速回应,表示正“积极与中国有关部门沟通,争取获得豁免”,并声称已为此“部署了所有可用资源”。
公司表示正在“与所有相关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密切沟通,以减轻该措施的影响”。
闻泰科技的回应
面对这一系列事件,闻泰科技10月13日发表严正声明,坚决反对将商业问题政治化,并呼吁回归理性与商业本质。
闻泰科技在声明中指出,荷兰政府此举是 “基于地缘政治偏见的过度干预” ,而非基于事实的风险评估。
公司强调,这一行动“严重违背了欧盟一贯倡导的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国际经贸规则,是对中资企业的歧视性待遇”。
安世半导体个别外籍管理层试图通过法律程序强行改变安世半导体股权结构,其诉求与荷兰政府指令高度联动,本质是借政治压力剥夺股东权利、颠覆公司合法治理结构。
地缘政治与企业背景
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并非孤立。就在荷兰政府采取行动前一天,美国商务部发布了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对被列入美“实体清单”等的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出口管制制裁。
安世半导体并非普通半导体企业,而是全球领先的分立与功率芯片IDM(垂直整合制造)龙头厂商,是闻泰科技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和业务核心。
闻泰科技2018年至2020年间动用总价超200亿元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使其从2019年的全球第11名逐步上升到全球第3名。
收购后,安世的营收于2022年达到23.6亿欧元的峰值,近五年来为荷兰贡献了1.3亿欧元的企业所得税。
至2024年10月,安世已还清所有前期债务,实现 “零负债” 运行,展现了健康的经营状况。
连锁反应与未来走向
这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之争,远不止于一家企业的命运,它折射出全球技术供应链正被人为撕裂的现实。
随着全球产业链博弈加剧,中国企业海外资产的控制权安全与合规运营将面临更严峻考验。
荷兰政府的举动向所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发出了警示:在高科技领域,商业规则正让位于地缘政治。
中国商务部对安世半导体实施的出口管制,则展现了中国在应对此类问题上的工具箱正在不断丰富。
安世半导体的案例将成为国际经贸中的一个重要先例。随着中美博弈持续,欧洲企业与中国资本的合作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
功率半导体本身并非尖端芯片,但其在汽车、工业等领域的不可或缺性,使其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新焦点。
这场博弈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被政治撕裂的全球供应链与受损的国际商业秩序。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