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车规级芯片的跨国博弈正在改写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规则。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动用1952年冷战时期制定的《商品供应法》,在七天内完成了一场针对中国闻泰科技全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的“法律闪电战”。这场行动不仅冻结了安世全球30家实体的资产,更通过法院裁决剥夺了中资98.23%的股权,将其交由第三方托管。荷兰这场被业界称为“海盗式掠夺”的操作,表面上赢得了法律控制权,实则引爆了一场波及全球汽车产业的连锁危机。

安世半导体的故事本就充满戏剧性。六年前,这家源于飞利浦、辗转多手的半导体企业濒临破产,正是中国闻泰科技的340亿元收购使其重获新生。借助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安世在2024年实现营收147亿元,毛利率高达37.47%,成为大众、宝马、特斯拉等车企的核心供应商。中资注入非但没有“掏空企业”,反而让安世从恩智浦的非核心资产跃升为行业巨头,去年甚至为荷兰贡献了1.3亿欧元税收。这种“荷兰设计、中国制造”的分工模式原本是全球化合作的典范,却被政治操弄彻底打破。
荷兰政府的行动并非孤立事件。多方证据显示,美国是这场风暴的推手。在美方持续施压后,荷兰选择在9月30日——即美国对安世实施制裁的次日——突然发难。更耐人寻味的是,早在2024年12月,安世荷兰总部的三名高管就曾私下联系荷兰经济部,试图将企业从中资控制中剥离。这种“内部反水”的戏码暴露了某些西方企业面对政治压力时的投机心态,也预示了后续更激烈的博弈。
中国商务部的反制堪称精准打击。10月4日,中方宣布对安世中国生产的成品芯片实施出口管制,直击荷兰控制的安世总部软肋——尽管荷兰抢走了股权,但核心产能仍集中在东莞的封装测试工厂。当全球车企突然发现大众高尔夫汽车所需的400多颗安世芯片面临断供时,恐慌迅速蔓延。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测算,若断供超过4周,芯片短缺量将突破2亿颗,每日损失可能达到上亿欧元。

面对压力,荷兰在10月26日打出第二张牌:停止向安世中国供应晶圆。但这一步棋彻底暴露了其战略误判。安世中国随即公布真相:所谓“中方拒付货款”纯属虚构,反而是荷兰方面拖欠东莞工厂10亿元货款。更关键的是,安世中国宣布进入独立运营状态,强制采用人民币结算,并切断与荷兰总部的系统连接。这一系列操作与当年华为应对制裁时的自救路径高度相似,展现出中国企业在供应链危机中的应变能力。
中国在11月1日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凸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荷兰不断升级冲突的做法相反,中方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始终顾及全球产业链稳定。这种“反制+豁免”的组合拳,既表明了立场,也为解决问题留出空间。可惜荷兰并未珍惜这个机会,继续一意孤行,导致危机持续发酵。
这场博弈中最无奈的莫过于全球车企。日本本田墨西哥工厂已因芯片断供停产,该生产线年产能达20万辆;欧洲车企陷入疯狂囤货,部分订单暴增三倍;宝马、大众等企业不得不加速与中国士兰微等供应商对接,将碳化硅模块验证周期从12个月压缩至6个月。车企们突然发现,自己成了荷兰政治冒险的“埋单人”,而车规级芯片长达半年的认证周期使短期替代根本无法实现。
从技术层面看,荷兰的误判源于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低估。虽然中国在先进制程消费级芯片领域仍面临挑战,但成熟制程的芯片制造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华润微、士兰微等企业已能替代安世部分产品,加上中国台湾地区,中国掌控全球一半以上晶圆产能。荷兰以为切断晶圆供应就能逼中方让步,却忘了自己抢到的只是一个缺乏产能支撑的“空壳总部”。

这场争端正在重塑全球半导体格局。随着大众与士兰微签订2026年供货协议,欧洲车企加速供应链多元化,荷兰的国家信誉却在持续透支。世界光刻机巨头阿斯麦早已考虑迁离荷兰,此次事件后,更多企业可能重新评估在这个“草台班子”治理下的风险。荷兰像极了玩火的孩子,烧了邻居房子却无力善后,而作为“家长”的欧盟始终沉默,折射出欧洲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集体失能。
回过头看,这场博弈没有赢家。但对比双方应对策略,中国展现出更成熟的供应链掌控力和危机管理能力。从华为到安世,每一次“卡脖子”危机都倒逼中国产业链加速自主创新。荷兰的短视行为反而成了中国半导体国产化的“催化剂”,这种讽刺的结局恐怕是策划者始料未及的。对于还在硬撑的荷兰政府而言,现在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取胜,而是如何体面地收拾自己点燃的这场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