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不乏韧性,但在外需放缓的趋势下,出口增速有所下降。
据海关统计,2025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延续平稳增长态势,进出口总值37.3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增长3.6%。其中,出口增长6.2%,进口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和前三个季度的7.1%相比,前10个月的出口增速下降了3.5个百分点。从单月而言,10月的出口增速有所下降——以人民币计,出口下降0.8%;以美元计,出口下降1.1%,增速较9月放缓9.4个百分点,这是今年2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略低于市场预期。
外需整体放缓
东方金诚宏观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提出,10月出口同比增速转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2024年9月台风天气影响超出正常年份,导致出口商品在10月集中出运,带动出口基数大幅抬高。这直接压低了今年10月的出口同比增速。二是工作日效应。今年中秋节落在10月,工作日减少,也会导致10月出口相应减少。反过来看,以上两个因素也是9月出口增速大幅上行至8.3%的直接原因。剔除以上因素,将9月和10月出口合并计算,两个月出口额平均同比增速为3.5%,波动明显减小。
第三,美国高关税对全球贸易和中国出口的冲击持续显现,外需整体放缓。其中,10月中国对美出口延续大幅下滑过程,同比降幅达到25.2%,与上月差别不大,直接下拉整体出口增速3.8个百分点。
受影响的不只有中国。自8月美国对全球主要经济体上调关税之后,10月美国进口及各主要经济体对美出口都有较大幅度下滑,全球贸易转向收缩过程。作为全球贸易的风向标,10月韩国出口同比增长3.6%,增速较上月大幅放缓9.1个百分点,而且环比出口动能显著弱于季节性。“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对美国之外区域的出口。”冯琳说,10月我国对欧盟、日本、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经济体出口增速分别为0.9%、-5.7%、11.0%、2.8%,分别比上月下行13.2、7.5、4.7、14.3个百分点,剔除上年基数抬高和工作日效应,10月我国对这些区域的出口动能均有所减弱。
出口仍保持较强韧性
面对外部环境剧烈波动,当前我国出口仍然保持较强韧性。
外贸韧性一方面受益于贸易多元化的加速推进,有效缓解了对美出口下降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归因于全球AI投资热潮叠加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带动了芯片和汽车出口持续高增。
前10个月,我国对东盟、欧盟进出口保持增长,分别增长9.1%和4.9%,占比分别为16.6%和13.1%。同期,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增长5.9%。另外,我国对美国贸易下降15.9%,占比为9%。
就品类而言,机电产品占出口比重超6成,集成电路和汽车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
前10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增长8.7%。其中,集成电路增长24.7%,汽车增长14.3%,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下降0.7%。同期,出口劳密产品下降3%,占我国出口总值的15.3%。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下降3%,纺织品增长1.8%,塑料制品下降0.1%。出口农产品增长2%。
单月数据显示,10月我国芯片出口额同比增长26.9%,汽车出口额同比增长34.0%,都延续了两位数高增态势。冯琳认为,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正在为出口提供新的增长动能,有效抵消了近期箱包、玩具、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下滑带来的影响。
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7.2%,占比达57%,较去年同期提升1.9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增长2.9%,占比约29.3%。
稳外贸政策支撑下行压力
在冯琳看来,综合考虑上年同期基数变化及当前出口动能,预计11月出口同比增速将回升至2.0%左右,年底则有可能再现同比负增长。整体上看,与前三个季度6.1%的出口增速相比,四季度出口动能会明显转弱。美国高关税对全球贸易的冲击还有待进一步观察,随着全球性AI投资热潮的持续,短期内外需仍将保持一定韧性。这也意味着四季度出口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不大。
面对四季度出口下行压力有所增加,她预计稳外贸政策可能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加大对出口企业的定向支持,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规模和覆盖面,着力稳住美国之外的出口市场等方面发力。四季度出口下行压力也将在政策的充分支持下更加可控。
根据上海航运交易所10月31日的数据,上海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较上期上涨10.5%。欧洲航线运输需求总体稳定,市场运价延续上涨走势。北美航线受到中美经贸团队磋商取得积极成果的利好支撑,市场订舱积极,运价也呈现上涨态势。其中,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东基本港市场运价(海运及海运附加费)分别较上期上涨22.9%和13.4%。
和出口的增势不同,以人民币计,我国相比而言,9月单月进口增长1.4%,已连续5个月增长。不过,虽然实现了增长但增速明显回落。伴随出口下行压力加大,在我国“大进大出”的对外贸易格局下,我国进口动能也可能放缓。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