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 为由,要求中国半导体领军企业闻泰科技旗下子公司——安世半导体控股有限公司,自9月30日起一年内,不得进行任何涉及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的调整。
荷兰当地法院应安世半导体三位外籍高管的紧急请求,裁决暂停闻泰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的董事职务,任命一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董事,同时将闻泰科技方面持有的几乎全部股权交由第三方管理。
荷兰政府用“莫须有的国家安全”为由剥夺中国企业的控制权,被国内媒体直接用“明抢”来形容。
按理说,这种违背“市场化”“法制化”精神的行为在西方应该十分罕见。
但现实正好相反。
4月12日,英国政府通过紧急法案强制接管中资(中国敬业集团)控股的英国钢铁公司。现在,澳大利亚政府还在“想方设法”推动强制收回中国岚桥集团持有的达尔文港经营权。
这背后发生了什么?
在安世半导体案件上,荷兰政府“此地无银三百两”,声称美国未参与决策,此次行动选在美国商务部公布新规后“纯属巧合”。
然而,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公开的法庭文件显示,今年6月,美国官员就开始对荷兰方面施压,要求荷兰方面将安世半导体的中国CEO赶走,以换取不被美国制裁。
在英国和澳大利亚案件的背后,也有美国的影子。比如澳大利亚还在推动收回达尔文港,美国人就来了。博龙资产管理表示,很乐意提前收购达尔文港。博龙联合创始人名为斯蒂芬·范伯格,是特朗普核心政治圈层的关键成员之一,2018年曾担任情报顾问委员会主席,现在是战争部副部长。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在推动盟友“抢回”供应链!
在本轮全球化的舞台上,跨国公司是主角。
因为只有实现在全球尺度上的供应链分配,才能保证生产出“最小成本、最短交期、最高良率”的商品,才能在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上卖出更多商品,获得更多的利润。
资本是逐利的。
只要全球化的深入,跨国公司内部的供应链就会不断外化。
美国公司将产能转移到日本,再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是极其常见的现象。
安世半导体,本身就是很好的例子。
1952年,飞利浦物理实验室获得贝尔实验室晶体管技术授权,奠定了半导体技术基础,从此走上做大做强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飞利浦已经发展成横跨家电、照明、半导体、医疗、手机、电视等多个领域的巨大集团。
但是全球供应链在2000年后加速专业化分工,亚洲厂商(三星、LG、中国代工)以成本优势快速崛起;飞利浦的“欧洲制造”模式反应慢、成本高,在消费电子和芯片领域节节败退。
于是,飞利浦开始卖业务,向医疗健康领域转型。2006年,飞利浦将半导体业务出售给私募股权基金(KKR、贝恩资本等),成立了一家叫作“恩智浦半导体”的独立公司。
2015年,恩智浦要收购竞争对手飞思卡尔,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半导体厂商。而其“标准产品业务”(分立器件、逻辑器件和MOSFET器件业务)因毛利率低被边缘化。
2016年,恩智浦将标准产品业务打包出售给中国财团。
2017年2月,交割完成,标准产品业务独立为安世半导体,总部设在荷兰,拥有德国、英国等多座晶圆厂和封测厂,是苹果、博世、华为、三星等跨国公司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2020年,闻泰科技分两次收购安世半导体,成功打入多家全球跨国公司的供应链,从手机代加工一步跨入汽车芯片上游,也被视为中国半导体公司产业链升级的范例。
当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中,汽车芯片、车规级半导体,成为中国相关供应链企业最想突破的高地之一。
闻泰科技通过收购补足了空白,也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大发展中吃到巨大红利。
在全球化进程中吃到红利的中国公司太多了。从手机到家电,从汽车到服装,无数中国公司都是从跨国公司的供应链一环发展起来的。
在美国将中国视作竞争对手前,供应链的中国化,只是跨国公司追逐利润的正常选择。
在美国将中国视作竞争对手后,供应链的中国化,就成了供应链“失控”。
但随着持续的改革开放、中国制造发展、中国资本崛起、中国规模巨大的市场苏醒,美西方跨国公司的供应链外化必然逐渐“失控”,中国必然会取代一些关键环节。
从奥巴马到特朗普,“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口号喊了多少年?
关税、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从歧视政策到高额补贴,华盛顿用尽一切办法,依然没办法完成“体内再工业化”。
美国基础设施、物流、医疗、金融等环节被大量私有牌照和垄断分割,层层加价形成“经济租”。同样一件产品,美国工厂要先替房东、保险公司、金融集团交一遍“买路钱”,成本曲线从第一分钟就高过亚洲竞争对手。
美国去工业化已经超过40年,熟练产业工人群体基本退休,年轻人宁送外卖不进车间。本国优秀人才优先法律、医疗和金融,外来人才不是进华尔街,就是蹲硅谷。制造业需要的工程师和工人,美国都缺。
特朗普第二次上任后,很快就发现,真的让美国人进厂组装手机,不是很现实。
红脖子们都支持“让制造业回流美国”,也支持赶走抢占制造业工作岗位的非法移民,但是他们真不愿意进厂干活。他们只想消费。
换言之,“体内再工业化”不现实,美国现在只能用金融手段和消费市场地位,争取更多的利益。
美国政府当然就会想到“体外再工业化”。
这不是简单的“友岸外包”,而是从“竞争对手”(中国)的嘴里拔牙。
中国能从全球化中吃到大量红利,说明中国跨国企业收购的“项目”有效果。美国政府只需要推动盟友“夺回”这些关键供应链节点,就可以在打击中国制造业的同时,完成美国“体外再工业化”。
今年3月,美国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发文表示,美国政府正在悄悄对中国科技企业在海外的资产开展一场“抢夺行动”,并且会通过美国的伙伴国家去推进此事。
文章做出了惊人的预言,2024 年 12 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将安世半导体的中资母公司闻泰科技纳入“实体清单”后,美国已经盯上了安世半导体的“中国股份”。
如今预言成真。
白宫很可能认为,通过“明抢”完成“体外再工业化”是美国重建工业基础和重组全球贸易体系的捷径。
但白宫不明白,这些企业被中资收购后,发展得很好,是因为它们被接入了中国供应链,而不是美国正在衰退的制造业供应链。
安世半导体过得好,因为不仅有大约一半的业务是在中国进行的,而且其80%的芯片是在中国进行封装和发货的!
澳大利亚达尔文港能“起死回生”,因为要往中国运输资源。
美国想通过“体外再工业化”“让美国再次伟大”,注定只会适得其反,拖更多人下水,遭到中国更严厉的反击——中国商务部已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国制造的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组件!
没有中国供应链和市场,荷兰能拿安世半导体怎么办?
基辛格曾警告,世界各国将认识到,成为美国的敌人可能是危险的,但成为美国的朋友是致命的。荷兰又能用什么修补严重受损的国家信誉?